🌸 性激素等种类、作用及影响
TIP
本篇详细介绍性激素的种类及作用等内容,为后续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奠定基础
天然性激素主要参考三种,分别为: 雌二醇 (E2)、孕酮(P4)、睾酮(T)决定个体体内主要激素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性腺类型 —— 男性拥有睾丸,而女性拥有卵巢;睾丸分泌大量的雄激素以及少量的雌激素,卵巢则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以及少量的雄激素。性激素负责促进第二性征的形成,它们通过作为细胞内受体的激动剂来介导其效果作用,这些受体包括 —— 雄激素受体 (AR)、雌激素受体 (ERs)、孕酮受体 (PRs)。当它们被激活后,这些受体调控基因表达来影响细胞与组织。
1️⃣ 🧬性激素对组织的作用
激素类型 | 主要作用 | 次要作用/拮抗作用 | 特殊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
雌激素(E) | - 乳房发育 - 皮肤柔化 - 女性脂肪分布(胸部、臀部、大腿) - 盆骨变宽 | 无直接拮抗作用 | 盆骨变宽仅在骨骼发育完成前有效 |
孕激素(P) | - 维持女性生殖系统功能 - 妊娠必需激素 | - 拮抗雌激素在子宫、阴道、乳房的作用 | 不参与女性化或青春期乳房发育 |
雄激素 | - 阴茎成长 - 肩部/肋骨扩展 - 肌肉生长 - 低沉嗓音 - 男性脂肪分布(腹部、腰部) - 胡须/体毛生长 | - 拮抗雌激素的乳房发育作用 - 导致油性皮肤、痤疮、脂溢性皮炎、油脂性脱发、体臭 | 同时具有男性化特征和皮肤/毛发副作用 |
补充说明表格
激素类型 | 作用部位/表现 | 具体表现 |
---|---|---|
雌激素(E) | 脂肪分布 | 脂肪集中在胸部、臀部、大腿 |
骨骼变化 | 盆骨变宽(需在骨骼发育完成前作用) | |
雄激素 | 脂肪分布 | 脂肪集中在腹部、腰部 |
皮肤/毛发副作用 | 油性皮肤、痤疮、脂溢性皮炎、油脂性脱发、体臭 | |
男性化体征 | 阴茎成长、肩部扩大、肋骨扩展、低沉嗓音、胡须/体毛生长 | |
孕激素(P) | 生殖系统 | 维持子宫内环境、调节月经周期、妊娠支持 |
2️⃣ 🧠性激素对脑内的作用
除了对人体其他组织有影响外,性激素在脑内也起到作用,这些作用影响认知、情感、举止、思维方式等。
2.1 性激素对性欲的影响
性欲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,涉及多种激素、神经递质以及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。 雄激素是男性性欲(性冲动和性兴趣)的主要激素。睾酮水平与性欲呈正相关,低睾酮水平可能导致雄性性欲减退、勃起功能障碍等问题,雄激素会在男性中产生明显的性欲、性唤起 (包括自发性勃起 ) 。
而雌激素则负责产生女性的性欲 (Cappelletti & Wallen, 2016) 但据我所知,尽管女性睾酮水平仅为男性的1/10~1/20,但它仍对女性性欲有关键的直接影响,而雌二醇主要通过维持生殖系统健康(如阴道润滑、血流)和情绪稳定 间接支持性欲,直接作用较为有限,目前缺乏证据表明雌二醇直接刺激性欲,但它为雄激素的作用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。
2.2 性激素对颅内的影响
研究发现,雄激素(特别是胎儿期的睾酮暴露)可能促进大脑某些区域的发育,比如与空间导航、三维旋转等能力相关的脑区。这导致在某些测试(如心理旋转任务)中,男性群体的平均成绩可能略高。但女性通常在语言能力、记忆和细节处理上表现更好,这与雌激素对大脑的调节有关。
2.2.1 脑区特异性激素影响对比
脑区 | 雄激素作用 | 雌激素作用 | 交互机制 |
---|---|---|---|
前额叶皮层 | • 增强目标导向决策 • 抑制过度情绪反应(通过调节GABA) • 让你更专注目标,减少感情用事 | • 提升工作记忆容量(比如背单词),还能控制情绪不发飙 • 促进前额叶-边缘系统连接(情绪控制) | 雄激素抑制默认模式网络,雌激素增强任务正向网络 |
海马体 | • 促进空间记忆编码(激活NMDA受体) • 抑制过度神经新生(防止信息干扰) • 帮你记住路线(比如开车不迷路) | • 增加突触可塑性(通过BDNF) • 增强情景记忆存储 • 让记忆仓库扩容,存更多细节(比如昨天晚饭吃了啥) | 雌激素上调雄激素受体表达,协同调节记忆巩固 |
杏仁核 | • 增强威胁反应(战斗/逃跑) • 降低恐惧消退能力 • 容易炸毛(比如被插队立刻想干架) | • 抑制过度焦虑反应(通过5-HT1A受体) • 促进情绪识别(如面部表情) • 让你冷静点,还能看懂别人脸色(比如发现朋友不开心) | 雄激素扩大杏仁核体积,雌激素优化其与前额叶连接 |
基底神经节 | • 强化程序性记忆(运动技能自动化) • 增强多巴胺D2受体密度(奖励驱动) •运动技能变强(比如投篮更准) | • 调节运动协调性(帕金森病中雌激素的保护作用) •手脚更灵活(比如做手工、跳舞协调性好) | 雄激素主导运动启动,雌激素优化运动精细控制 |
下丘脑 | • 调控性行为与攻击性(视前区雄激素受体密集) • 调节代谢-认知能量分配 | • 调控生殖周期相关行为 • 影响食欲与压力响应(CRH神经元调节) | 性别二态核(SDN)体积由胎儿期雄激素暴露决定 |
2.2.2 生命阶段特异性作用
1. 胎儿期(脑性别分化关键期)
- 雄激素主导事件
• 8-24周:睾酮通过芳香化酶转化为雌激素,诱导男性化脑发育(如SDN-POA增大)
• 关键影响:- 减少胼胝体神经纤维交叉(男性脑偏侧化更强)
- 抑制镜像神经元系统发育(可能关联共情能力差异)
- 雌激素作用
• 母体雌激素通过α-胎蛋白阻断雌二醇对女性胎儿的男性化影响
• 局部合成雌激素促进皮层神经元迁移(颞叶语言区发育)
2. 青春期(神经重塑高峰)
激素 | 结构变化 | 功能表现 | 分子机制 |
---|---|---|---|
雄激素 | • 杏仁核体积增长15% • 基底神经节髓鞘化加速 | • 风险决策增加(伏隔核多巴胺释放增强) • 空间导航效率提升 | 睾酮通过AR受体激活mTOR通路,促进突触修剪 |
雌激素 | • 海马体体积扩大10% • 前额叶灰质密度峰值 | • 语言流畅性突增(布罗卡区血管生成) • 情绪识别敏感化 | 雌二醇上调NMDA受体亚基GluN2B,增强LTP |
3. 成年期(功能维持与衰退)
- 雄激素衰退(>50岁)
• 前额叶D1受体减少 → 工作记忆下降
• 海马CA3区NMDA信号减弱 → 空间记忆衰退 - 雌激素波动(月经周期/更年期)
• 卵泡期高雌激素:海马DG区神经新生增加30% → 记忆编码优化
• 更年期低雌激素:默认模式网络过度激活 → 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上升
2.2.3 分子机制深度解析
1. 受体通路
受体类型 | 雄激素作用 | 雌激素作用 |
---|---|---|
核受体(AR/ERα) | • 调控基因转录(如BDNF、SYP) • 诱导突触蛋白合成 | • 促进树突棘形成(Spinophilin表达) • 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|
膜受体(GPCR) | • 快速激活MAPK/ERK通路(突触可塑性) • 增强钙离子内流 | • 通过GPER1调控Akt/mTOR通路(抗凋亡) • 抑制GSK-3β(减少淀粉样斑块) |
2. 神经递质调控
雄激素-多巴胺系统
• 睾酮上调腹侧被盖区TH酶活性 → 前额叶多巴胺释放增加 → 增强持续注意力
• 抑制COMT酶活性 → 前额叶多巴胺降解减少 → 工作记忆提升雌激素-血清素系统
• 雌二醇激活中缝背核5-HT神经元 → 杏仁核5-HT2A受体敏感性增加 → 焦虑缓解
• 下调MAO-A表达 → 减少5-HT分解 → 抗抑郁效应
3. 表观遗传修饰
- 雄激素:通过DNA甲基化沉默前额叶SLC6A4基因(血清素转运体)→ 可能降低情绪调节能力
- 雌激素:组蛋白H3K4三甲基化修饰促进海马BDNF转录 → 增强突触可塑性
2.2.4 疾病关联与干预
1. 神经退行性疾病
疾病 | 雄激素关联 | 雌激素关联 | 机制假说 |
---|---|---|---|
阿尔茨海默病 | • 低睾酮男性风险↑(Aβ清除率下降) | • 更年期后风险陡增(雌激素抑制BACE1活性) | 雌激素维持脑血管内皮功能,雄激素抑制tau过度磷酸化 |
帕金森病 | • 高睾酮可能加重运动症状(基底神经节多巴胺耗竭) | • 雌激素延缓黑质退化(Nrf2通路激活) | 雌激素抗氧化应激能力优于雄激素 |
2. 精神疾病
抑郁症
• 雄激素缺乏:前额叶AR受体减少 → 谷氨酸能信号减弱 → 快感缺失
• 雌激素波动:黄体期雌二醇骤降 → 边缘系统5-HT1A受体脱敏 → 情绪崩溃自闭症谱系(ASD)
• 胎儿期高雄激素:抑制镜像神经元系统发育 → 社交认知缺陷
• 雌激素补偿:动物模型中雌二醇注射可部分恢复OXTR基因表达